疾病

甚麼是骨贅(骨刺)?

概說

成因

徵狀

診斷方法

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概說

「骨贅」是醫學名詞,一般稱為「骨刺」,意指關節周邊的骨組織過度增生(骨質突起),形成唇形邊緣贅骨,是關節勞損、退行性病變的部分現象。骨刺本身應不會產生痛楚。 

骨刺的出現是普遍的現象,可於體內不同的關節出現,尤其在以纖維關節囊穩定的滑膜關節內最為常見。骨刺的產生,是關節周邊的組織嘗試修復退化的關節的反應(邊緣性骨贅),最常見的是膝關節的骨贅。從X光片中可見,退化關節的骨刺往往是關節周邊一小團圓形突起的骨組織,不一定如中文譯名那樣,尖削如「刺」。

膝關節退化(骨關節炎)的正是骨贅典型的例子。骨關節炎是整個關節的毛病,除關節表面邊緣上的骨刺外,還應包含關節軟骨變薄或全失,基底的骨質磨損或撕裂等現象能在X 光照片下表現出來以外,其他病理還有如關節囊不穩定,軟骨侵蝕,滑膜發炎與腫脹,關節積水,關節空間收窄及關節內出現游離體等等。若病情嚴重,更會出現骨質流失,關節有關韌帶鬆弛,導致關節畸型或排列異常。種種關節炎徵狀都是源於關節的退化,骨贅的出現祇是退化關節的部分病徵,本身並非元兇。事實上,骨贅能限制了關節活動,反而有助控制骨關節炎的病徵。

成因

不過,有時候骨贅亦會導致一些徵狀,例如:
1. 若骨質突出的部份處於人體十分表淺的部位或體積特別顯著,便有機會產生局部痛楚。
2. 骨贅令關節囊或韌帶受壓或拉緊,限制了關節活動的幅度,甚至導致關節排列異常。 
3. 它使鄰近的結構組織受壓,例如神經根、周圍神經線或血管等。
一般在頸椎發生。椎間盤滑膜關節的周邊或椎骨後面關節上的骨贅,或會擠壓或衝擊椎間孔的神經根,導致感覺異常、神經根痛楚或上肢軟弱。在十分罕見情況,椎間盤的骨贅或會迫近頸的脊椎動脈,干擾大腦血液循環引至頭昏、頭痛。
4. 關節表面破損,引致局部痛楚或成為關節內的游敵體。

附於骨上的韌帶和肌腱亦有機會增生骨贅。足跟骨刺便是一例,於足蹠膜與足跟骨(踵骨)相連之處出現,在臨床醫學上稱為「足底筋膜炎」。這是源於纖維組織過受牽拉、受損或慢性的發炎,足底的骨贅本身並非引致足底筋膜炎痛症的源頭。

骨刺亦可於退化的脊骨椎體上出現,醫學上稱為「脊椎贅骨老化增生」。 

徵狀

大部份骨刺不會產生任何徵狀,甚至不會使人察覺體內骨刺存在,只是在X光檢查的時候,才顯示出骨贅。一般來說,倒是誘發骨刺的醫學情況引致痛楚,而非骨刺本身所致。

滑膜關節的退化,以膝關節為例,典型的徵狀包括關節活動時感到疼痛,關節腫脹,關節活動時咯咯有聲,以及關節畸型和活動能力衰退等。痛楚影響活動,減低關節的功能,障礙活動。

骨贅若擠壓脊椎神經中樞組織(神經根或脊髓神經),可導致痛楚、肢體麻痺及衰弱。另一方面,若椎管內前方有椎間盤向後突出、管內後方有黃韌帶變厚、脊椎面關節退化等,也會造成神經系統上的的徵狀。要正確的診斷,患者或要接受詳細的造影檢查,以分辨神經受壓的因由和鎖定病變的位置。

診斷方法

身體某些部份的骨刺可通過臨床檢查診斷症狀,例如手指遠端關節的贅骨結節(Heberden’s nodes) 等。處於表面的關節部位;放射線影像檢查(X光)是更常用的手法。 

普羅超過50歲的人若接受放射線影像檢查,都不難發現膝關節或脊骨上有骨刺,大部份人都不會有疼痛或任何其他症狀。

非手術治療

骨刺並無專門的治療方法。事實上,無症狀骨刺一般並不需要任何治理。若出現徵狀,往往亦與原本的關節病變相關,治療對象亦應針對根本問題,而非僅於骨刺本身。管理骨刺的目標在於: 
教育患者認識有關病症,以及管理病症的原則
控制痛楚
改善關節功能狀態
非手術治療:

不少非手術治術方法均可有效地管理退化的滑膜關節,包括非藥物治療途徑,例如休息、冷凍治療、物理治療和步行輔助工具等。經醫生診治後,患者應先考慮一試以上方法,長遠而言,改變活動模式和生活習慣有助控制徵狀,消炎藥物則可幫助舒緩痛楚。

手術治療

若非手術治療不果,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主診的專業骨科醫生一般將因應患者根本的骨科問題,建議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例如,年長的患者若膝關節退化嚴重,非手術治療並不見效,全膝關節置換術或會是合適的治療選擇。患有膝關節單髁病變的患者,若年齡「較輕」,則可選擇高脛截骨矯形手術或人工單髁膝置換術。骨刺一般會在透過選定的手術中,一併清除。

在醫學上,因不能處理關節的根本病變,鮮有單憑手術治療來清除骨刺的理據。

 

俞江山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