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馬鞭式創傷綜合症

概說

解剖結構

成因

徵狀

診斷方法

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復康訓練

預防方法

概說

「馬鞭式創傷」或稱「甩鞭效應」是車禍中的傷者最常出現的頸部創傷。當車輛從後被撞擊的時,在毫秒內會頓時停下。那一刻,由於慣性的關係,乘客將會向後仰倒,頭部瞬間被拋後。但驅幹被座位和安全帶固定著,繼續被後撞力向前推,後仰的狀況集中在頭和頸,劇烈的擺動將可能損害頸椎。這個猶如鞭子被揮動一樣的動作,正是「馬鞭式創傷」名字的由來。 

 

解剖結構

人類的頸椎共有七節,依從一個向前彎曲的弧度而排列,連接頭髗與驅幹,是脊柱中較靈活的部份。主要依靠椎間盤、椎間面關節,肌肉及韌帶來維持穩定,保護椎管內的中央神經束和椎間神經根。

「馬鞭式創傷綜合症」,屬於頸部的傷患,是源於頸部突然後彎抽動的幅度及速度,超越了頸椎生理上正常的活動範圍,令頸部的軟組織:頸部肌腱、韌帶受損,嚴重時更會傷及頸椎、椎間盤;神經束和神經根。 

成因

如撞車時乘客的頭部沒有足夠的承托,例如座位頭墊的位置太低,不單不能夠防止頭頸後移,頭顱更會過度往後伸展,令頸部受創。不少生物力學的研究指出,頸部受傷的程度,與乘坐人士頭部與頭墊的距離成正比,稱之為「逆流」比例。

徵狀

馬鞭式創傷的徵狀可於肇事後即時顯現,亦有機會在多日後才浮現出來。徵狀包括頸痛及僵梗;痛楚會蔓延至上肢及上背;頭疼、暈眩及視力受損;記憶力衰退,精神難以集中;失眠、情緒不定及感到沮喪等。若創傷嚴重,傷者更可能失去某些中樞神經機能或活動功能。

診斷方法

應向病人查問車禍的資料及進行詳細脊柱及神經系統的檢查。 X光造影可幫助診斷頸椎脊柱的完整性,骨骼是否受損。若上、下肢的感覺或運動神經有缺損,懷疑病人有更嚴重的創傷,醫生或需要為傷者進行電腦掃描(CT)及核磁共震造影(MRI)等。 

非手術治療

如創傷沒有傷及韌帶或骨骼,沒有影響頸椎脊柱的穩定性,沒有傷及神經,治療方法便較為簡單,主要是用頸托扶持、承托受傷的頸椎脊椎;冰敷,例如把一包冰凍的豌豆敷在頸上,這比使用普通冰袋更為貼熨頸部的形狀;可服食一般的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來控制痛楚

手術治療

若疼痛持續不散或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便有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馬鞭式創傷的徵狀或來自椎間盤或椎關節面部份。骨科醫生需要先向患者施行詳細的臨床檢查;用CT及MRI掃描,確認痛症的源頭後,才可訂定手術方案。

可行的手術方案包括神經組織外科減壓手術;針對椎關節移位的手術復位及內固定、椎體融合手術,或用人工椎間盤置換受傷的椎間盤等

復康訓練

無論有否需要做手術,物理治療及適當的頸部運動可促進康復的速度。某些傷者或需要佩帶頸套,休息頸椎數個星期,讓受傷的軟組織愈合來配合治療。

總的來說,雖然徵狀或需要數星期以至數個月才可消失,「馬鞭式創傷」的康復機會是樂觀的。

預防方法

預防馬鞭式創傷的關鍵,在於在車輛被撞擊時,盡量減少驅幹與頸部之間前後移動的差距。汽車座位設計可考慮這種因素,以減低頸椎受傷的程度。按照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標準,每位乘坐人士的臀部與頭墊頂端的距離,最少應有29.5吋;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應少於2吋。目前僅有少量的汽車設計能符合這方面的要求,因此,汽車的座位應注意加裝頭部保護裝置。

汽車座位設計上應回應上述的要求,讓座位不會在後撞效應下向後滑動,導致頭墊遠離司機或乘客的頭部。座位的物料不應太硬,讓乘坐人士能在遇到後撞時能下沉於座位之內,減少頭部與頭墊保護裝置之間的距離。頭墊的頂端最少應與乘坐人士的耳朵水平相若或稍高(即頭頂以下約3.5吋的位置) ,以確保對頭部的乘托。

此外,司機及乘客應經常把背部貼緊座位,頭部擱在頭墊之上,好讓發生任何後撞效應時,能減少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司機駕駛軚盤時應盡量保持雙肘畢直,把身體靠緊座背。 

 

倪偉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