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髖關節痛及髖關節喪失活動能力

概說

解剖結構

成因

徵狀

診斷方法

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復康訓練

預防方法

概說

長者一般都有髖關節痛及僵梗的問題,尤其在60至80歲的人士身上最為常見。我們著實需要了解問題的成因,加以處理。

 

解剖結構

髖關節是身體其中一個最大的負重關節。它由兩個主要部份組成,即圓球體,股骨頭(即大腿骨頂端)和盆骨內的一個圓杯(髖臼),由一撮韌帶(髖關節囊)連繫在一起,令髖關節穩固起來。

在股骨頭和髖臼的表面,由一層光滑而耐用的軟骨包裹著,在髖關節活動時能發揮潤滑的作用。

髖關節其餘所有表面由一層光滑的薄膜覆蓋。在一個健康的髖關節上,這層滑膜能製造出少量的潤滑液(關節液),能減低和消除髖關節的磨擦力。

成因

關節炎是引致慢性髖關節痛楚及僵梗的最常見原因。其他引致髖關節痛的常見病症包括:由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致的原發性或續發性退化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全,股骨頭骨枯及各類創傷等。

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一般發生在50歲後或家族有此病史的人身上,亦可與髖關節輕微發育不全有關。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源於軟骨缺損,失去軟骨墊,股骨頭與髖臼骨互相直接磨擦時便產生了痛楚及僵梗。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發炎的症狀,令滑膜增生肥厚和發炎。滑膜肥厚會磨損附近的關節囊及軟骨,並製造過多的液體,令關節囊脹大。

創傷性關節炎是隨著一連串的創傷、骨折或脫位而發生的。髖關節骨折或脫位能引致「股骨頭缺血性骨枯」的現象。股骨頭受到破壞,塌陷影響其與髖轉動,結果軟骨亦受磨損破壞,形成髖關節痛楚及僵梗。

徵狀

• 日常活動時,例如走路、彎身、坐下或站起來時感到痛楚及困難
• 髖關節僵梗,甚至難以穿上鞋襪
• 若痛症嚴重,患者不論日夜或休息時都感到痛楚
• 髖關節僵梗更會顯著地影響下肢的活動功能

診斷方法

一般評估髖關節情況的方法包括:
• 查詢病歷:骨科醫生會收集有關你的一般健康狀況,並提問一些關於髖關節痛楚怎樣影響你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
• 身體檢查:用來評估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力量和負重力線等
• X-光檢查:用來評估髖關節的受損及變形程度
• 或會進行抽血或其他檢查,例如核磁共震造影(MRI)或骨骼素描,以確定髖關節骨骼及軟組織的情況

非手術治療

在考慮接受手術以前,可先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的方法。減輕體重或使用柺杖走路亦可有效地幫助減少髖關節的重力負荷,從而減輕徵狀。

 

手術治療

如藥物、改變日常生活細節或使用柺杖等助行器仍無補減輕髖關節痛及改善其活動能力,醫生或會建議患者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

骨科醫生將視乎患者疼痛及活動不便的程度,以及整體健康狀況來提供手術的建議。他們會清楚地向患者解釋髖關節置換手術本身,以及手術後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的潛在風險和併發症。

手術的要花數個小時來完成。骨科醫生會移除損壞的軟骨和骨骼,然後放置金屬/塑膠/陶瓷製的關節假體,讓髖關節的連接面、負重力線和功能得以恢復。

患者在手術後一般需要留院數天,練習站立及走路。手術的成效,將取決於患者出院後首數個星期,是否能履行骨科醫生的建議的髖關節復康療程和家居護理指示而定。

若希望知道多些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資料,請按此了解詳情。

復康訓練

患者在手術後應終生避免進行一些衝擊力大的運動,亦要避免擺出一些或會導致髖關節假體脫位的姿勢。

手術後當天或翌日可開始活動下肢及步行,這能大大幫助復康的效果。物理治療師亦會教導患者一些復康運動,藉此強化髖關節活動,恢復走動及其他日常活動的能力。

預防方法

患者應多加謹慎,避免跌倒或受傷,因為如果在置換了的髖關節部位附近發生骨折,患者就可能需要接受更加複雜的復修手術。

為求復康效果理想,並防止髖關節假體脫位,患者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切勿交叉雙腿
• 切勿把髖關節彎曲超過一個直角(90度)
• 切勿把腳過份向內或外翻
•晚上睡覺時把一個枕頭置於兩腿之間,直至骨科醫生指示不需繼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