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出生性臂叢神經麻痺 (產癱)

概說

何謂產癱?

病因

診斷與治療

手術治療

概說

臂叢神經是控制上肢的神經,由頸椎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和胸椎第一,每邊共五條脊椎神經幹組成。位於頸項和鎖骨之間的位置,經過複雜的交叉重組,形成十七條神經線,提供肩,肘,腕和手的運動控制和感覺。

 

何謂產癱?

出生性臂叢神經麻痺, 簡稱產癱 (Birth Palsy),即是嬰孩出生時發現的臂叢神經受損。 一般分為上臂叢性 (Erb’s Palsy) 與全臂叢性 (Global Palsy)。大約每一千個初生嬰兒,就有0.1 至 2.5例。 一般只影響左右其中一邊,尤以右上肢較為常見。上臂叢麻痺的嬰兒,出生時手指活動正常,但肩膀只有少量活動,不能主動提起,手肘不能屈曲, 上肢只能靠在身旁,手腕和手掌呈向後旋的狀態。而全臂叢性的就較嚴重,整個上肢不能活動,最嚴重的,甚至同一邊的眼睛出現眼簾半垂,瞳孔收縮(Horner syndrome )。其他相關的病狀有鎖骨骨折,肱骨骨折,膈神經麻痺,先天性肌肉型側頸,半身癱瘓等。病情大多短暫而沒有後遺症,但少部分可以有永久性的上肢局部甚至全癱瘓。

 

病因

大部分產癱都與難產有關,特別是肩難產 (shoulder dystocia),約佔93-96% 的個案。當胎兒頭部分娩後,前肩卻卡在產道,無法順利通過。如果這時醫生或助產士為免嬰兒缺氧,用力過度,就有機會令臂叢神經拉傷,甚至拉斷。但不是所有的病例都是和難產有關,剖腹產子的比例也有大約1.5%。

患上產癱的危機因素包括:
1. 前曾經發生過肩難產
2. 胎兒過大:胎兒超過4000公克,發生肩難產的機會大約是1.7﹪;如果超過4500公克,則肩難產的發生率將高達20﹪左右。
3. 孕婦過重
4. 妊娠糖尿病
5. 妊娠壞血症或子癇前症
6. 產程過長
7. 早產

診斷與治療

因為左右上肢活動能力的差別,產癱一般不難發現。但遇上相關的鎖骨骨折的情況,就需要小心檢查。出生嬰孩的鎖骨骨折一般很快就癒合,沒有後遺症,但如果肩肘的主動活動在出生一周後還是不正常,就需要再作檢查。
上臂叢性的產癱,大約九成在三至六個月內都會自動恢復功能。雖然如此,由於初生嬰孩檢查上的困難,一般應轉介至有經驗的兒科醫生或骨科醫生複診,作反覆檢查,並通過物理治療,以決定功能的康復。如果在康復上有懷疑或遲緩,就必須盡早轉介到手外科醫生診治。不幸遇上全臂叢性的產癱,更需及早轉介手外科醫生與兒科醫生一同會診,以儘早確定治療與手術的方案。

手術治療

需要手術治療與否,是一個很不簡單的決定。而初生頭半年是最關鍵的,必須透過仔細檢查,以作出神經探查與修補的決定。理論上,神經如果真的斷裂而遲遲不作修補,則肌肉萎縮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以致往後再修補也無濟於事,不能復原。但匆匆動手術,一來一大部分的個案神經線(特別是上臂叢)只是拉傷,不是斷裂,是會自動康復的,而且手術的風險在頭三個月的嬰孩也會更大,所以必須平衡利害。

最新的醫學文獻顯示,如果嬰孩的二頭肌(負責手肘屈曲)於三個月都沒有恢復,則很可能需要神經的探查修補。如果是全臂叢性的,手術差不多是不可避免的。

神經的接駁與重建也是極端複雜的顯微手術,須由富經驗的手外科醫生,連同小兒麻醉科醫生與小兒神經科醫生一同進行。手術可能要動用病人正常但可取代的神經線作搭橋或移植之用。

往後的物理與職業治療是很重要的,以保持各上肢關節,特別是肩關節的靈活性與正常發育, 以及避免肌肉萎縮。

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在頭九個月內不能動手術作神經重建,或者手術後的神經康復不符理想的話,病人可考慮二期重建的手術方案。沒有透過手術接駁的神經線,雖然也有一定自主復原,但會出現紊亂的情況,肌肉控制不協調,主要是影響肩,肘或前臂的活動,手術方案包括關節肌肉的鬆解, 肌肉轉移和截骨術等。

 

蔡啟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