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距下關節限制術

距下關節限制術為治療先天性扁平足 (又俗稱鴨母蹄)的手術。這種手術有何優劣之處?

距下關節限制術為治療先天性扁平足 (又俗稱鴨母蹄)的手術。這種手術有何優劣之處?

目前尚沒有「扁平足」的統一定義。臨床上,扁平足意指內縱足弓低下,或缺乏內縱足弓。治理扁平足的首要步驟,是界定其屬於先天性(生理性)還是僵直性(病理性):患有先天性扁平足的兒童在沒有負重時,足弓明顯,但當腳掌負重或行走時,足弓隨之消失; 而僵直性的扁平足,即使沒有負重,內縱足弓還是缺乏的 。

大部份患有先天性扁平足的兒童沒有明顯徵狀,目前亦未能確定其長遠影響。足部醫學文獻發現扁平足或與多種足部病症有關:例如拇趾外翻、足底皮膚角化、蹠骨炎、鎚狀趾綜合症、足底神經瘤及足底腳跟痛等,但這些病患的因果關係仍有待正式查證,不能確認。此外,先天性扁平足也可能因先天性關節及韌帶鬆弛而衍生,或是兒童的跗及距下關節在沒有神經性的蛻變下,過早退化而成因。不過同樣地,以上說法仍有待查證。

距下關節限制術:
儘管骨料文獻主張運用非手術方式治理先天性扁平足,但手術方式,例如距下關節限制術亦有其依據。手術主要把醫療用的內縱足弓固定器植入有關位置。 

「限制術」意指限制活動異常的關節移動。其中一些距下關節限制術的施行模式是:在距骨與跟骨之間的跗骨竇囊,距骨背側位置植入固定器,把距骨撐高,擴大跗骨竇囊。

若經過長時間採用足跟杯墊或其他足部支架等非手術治理後,仍無補扁平足異常及疼痛情況,則可考慮接受距下關節限制術。

建議手術於兒童8至12歲時進行,在那個階段,腳骨頭尚在發育,仍有機會糾正跗骨的成形。祇有在極小數的治療個案,需要在幼童階段用手術介入治理先天性扁平足。

手術涉及不同的軟組織與相應的骨科手術程序,例如放鬆緊張的腓腸肌,移植屈趾肌腱或跟骨截骨手術等。手術旨在重新平直足部軸線,以及重新調整足部負重分佈,改善足部承受運動時所產生的壓力、拉力的耐力,減少勞累。 

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距下關節限制術如其他手術一樣,均存有風險。潛在的併發症包括:由內縱足弓固定器而產生的碎屑滑膜炎、固定器移位、糾正失敗、距下關節炎、鎚狀趾綜合症、腓神經痙攣性扁平足、內骨質囊腫和距骨骨枯等病變。

 

呂敦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