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解剖結構
成因
徵狀
診斷方法
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復康訓練
預防方法
肩頸痛是很普遍的症狀,不時會發生在白領人士身上。任何年齡或任何人都曾遇上肩頸痛,而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那只是暫時的痛楚,不久便會消失。不過,有些患者需要接受醫學診斷並接受治療,才可舒解徵狀。
人的頸骨由七節椎骨組成,由上胸位置延伸至頭骨底部,屬於整條脊柱的「頸椎」部份。頸骨和韌帶發揮穩定脊柱和頭部的作用,周遭的肌肉讓頸部得到支持和有活動能力。頸部的活動幅度靈活,支持著整個頭部的重量。相比之下,胸椎由肋骨保護,但頸椎的保護較少,容易因受壓及拉緊而受傷,產生痛楚及難以活動。
除了外傷,例如扭傷、失足跌傷或撞擊外,肩頸痛最普遍的成因是由於起居生活,例如坐立,工作或休息時沒有適當的體位姿勢,使頸部骨骼,關節和相關肌肉過度疲勞,得不到適度的舒展,缺乏營養血供而產生痛楚和僵梗的感覺。這一類頸痛 通常會放射到肩膊或手肘之上。
患者頸背的肌肉緊張,僵梗,影響頸項的活動。這種因疲累勞損而引發的肌肉酸痛,通常是不會影響外圍神經的,亦不會引發持續性的神經麻痹,令肌肉萎縮無力。徵狀一般都能通過適量的休息和舒展運動,在一至兩星期內消失、復元。患者不應感到全身不適或出現系統病理。
有少數的個案,肢體有明顯麻痹,觸覺變得遲鈍及四肢肌肉持續軟弱無力,便應找骨科醫生作較詳細的檢查 ,以排除因椎管神經系統或神經根受損而表現出來的神經系統併發徵狀。
骨科醫生首先會聽取病史,詳細檢驗患者的脊柱四肢的神經感覺系統,肌肉的收放、反應 强弱、神經反射和控制腸道和膀胱的能力等等。
透過X光或電腦掃描做影等方法,將有助醫生確認頸部痛症是否源於脊柱病患,或是由於神經系統失調(例如感覺異常、四肢無力及腸道與膀胱失禁)所致。常見的脊柱病患包括:
1. 脊柱的軟組織損傷撕裂
2. 脊柱結構因外傷、長時受間受壓擠、超負荷等原因而損傷或勞損,影響活動的幅度和穩定性
3. 脊柱面關節退化、發炎、腫脹和骨贅增生,誘發疼痛,甚至刺激附近的神經根,產生手脚麻痹等,神經系統的功能缺損
4. 椎間盤有病變,退化,脫位,突出,甚至鈣化,骨化,使脊椎管和椎間孔道變窄,壓迫中樞神經和椎間孔道內的神經根,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缺損
檢驗過程中,或會需要驗血,進行核磁共振造影(MRI),甚至正電子掃描和核子掃描來幫助醫生了解病因和病情,從而作出診斷,亦可斷定應否施行手術。
若出現以下的警覺性徵狀,便應從速向骨科醫生反映:
1. 持續性頸背痛,晚上尤為嚴重,有時超過二至三星期仍沒有好轉
2. 頸痛等的徵象沒有因卧床、休息甚至退炎藥物得到舒解
3. 肩膊或四肢逐漸乏力,雙手操作遲鈍,不能提腿;可以自主走路的距離愈來愈短,甚至大小便失禁
4. 急性或慢性脊柱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
5. 脊柱骨折或移位
6.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病理性椎體塌陷,骨折或脫位
7. 脊柱或椎管內任何涉嫌致癌的腫瘤或囊腫。椎管及/或椎間孔道變窄,壓迫管道內的神經線
8. 近日變得食慾不振,體重驟降及容易疲累,這或會是系統病理的表現
大部份因姿勢不佳或不合適而導致的頸背痛楚,一般都能通過適量的休息和舒展運動、物理治療得以改善。亦可服食一段短療程的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物,藉此控制頸背的痛楚及舒緩頸肩麻痹和僵梗的徵狀。
若徵狀因持續神經系統失調而漸趨嚴重及惡化,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便有可能需要接受手術。骨科醫生如發現患者的身體表徵吻合上述徵狀,加上電腦或核磁共振造影的資料吻合對應,便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
一些針對頸背肌肉的運動能加強脊柱及腹部肌肉的肌力。
適當的運動可保持頸背肌肉強壯,讓肌肉能靈活適應,讓身體進行的各種動作。
1. 坐立及進行日常其他活動時要保持適當的姿勢
2. 不時進行頸背運動,特別在長期埋首案頭工作後,令脊柱肌肉得到鬆弛。
3. 留意自己的體能極限,舉重提物要量力而為
4. 不要運用背部力量來提舉重物;要把物件盡量靠近身體,運用髖部和膝蓋的力量將之提舉起來。需要時應要求支援
5. 定時訓練身體的肌肉,體能
6. 注意工作量及體重
麥勤興醫生